
尾礦幹堆中的防洪
尾矿干堆场场区总汇水面积为0.305平方千米,根据尾矿干堆场地形,尾矿干堆场边界线已接近分水岭,因此场内未设置截洪沟。
根据尾矿水不能外排的环保要求,尾矿干堆场排洪系统按“雨污分流”原则进行设计,分别设置了排洪系统与渗滤液收集系统。排洪系统由排水斜槽-排水管、临时排水沟、坝面排水沟及左、右岸排水沟组成,把未与尾矿接触的雨水直接排出场外。渗滤液收集系统由排水斜槽-排水管、排渗带组成,把雨季时进入堆场并与尾矿接触的雨水排至干堆场下游的沉淀池,从尾矿干堆场内排出的尾矿水在沉淀池中澄清后,上清液通过设置在沉淀池旁边的回水泵站泵扬送到选矿厂作为生产用水循环使用,或扬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后外排;沉淀物则通过泥浆泵扬送到尾矿浓缩池。每次汛期来临之前,池内沉淀物应全部去除,以保证沉淀池的容量。
一、排洪分区
爲了*大限度地阻止雨水與場內的尾礦接觸,在幹堆場生産運行期間,本幹堆場不J通過縱橫交錯、相互連通的排洪和排滲系統排洪,同時也采取臨時排水設施與性排水設施相結合,在堆場內設置臨時排水溝,將場區的排洪分爲兩個區域:
1)臨時排水溝以上,分水嶺以下區域。
2)臨時排水溝以下區域。尾礦堆積壩在運行過程中,爲方便庫內水通過臨時排水溝及時排出,左右岸排水溝分別設置了若幹個接口平台與臨時排水溝連接,接口處前期用漿砌石砌築,待臨時排水溝砌築完成後,拆除接口處的漿砌塊石用以排水,以減少雨水與尾礦接觸的面積。當尾礦幹堆場堆填完成之後,對其進行覆土綠化工程,則所有進入尾礦幹堆場的洪水均不直接與尾礦接觸,可由壩面排水溝、庫面排水溝、左右岸排水溝組成的排洪系統直接排放至下遊水系。
二、排滲系統。
爲了有效防止地表雨水下滲,需采取需要的疏幹排水措施,盡可能將自然降水和尾礦內少量的水彙集到幹堆場內的排洪系統以及排滲系統,加快尾礦的固結硬化。因此幹堆場內分別設置了膜上以及膜下排滲帶,尾礦堆積壩也設置了導滲帶。
1)排滲帶在尾礦幹堆場場區內防滲膜上設置排滲帶,在尾礦幹堆場運行期間,將臨時排水溝以下區域內,排水斜槽-排水管不能排除的雨水排至幹堆場下遊的沈澱池裏。排滲帶采用編織袋裝J配碎石排放在排水斜槽-排水管兩旁。
2)排滲溝地下水位較G對尾礦幹堆場穩定影響較大,所以根據水文地質條件,在尾礦幹堆場場區內防滲膜下設置排滲溝,將防滲膜下的地下水排至尾礦幹堆場下遊,防止地下水浸入尾礦幹堆場。
3)堆積壩導滲帶爲加快導出幹堆尾礦壩填築時可能滲入壩體內的尾礦水,在每J堆築體中鋪設導滲帶。導滲帶采用無紡土工布鋪設在每J子壩,同時爲增加壩體整體性,上下層咬合及抗剪切等性能,可在堆積壩內敷設土工格柵。